三個月看成果、降低導入風險:今年企業最剛好的 AI 契機
這幾年大家口中都在喊 AI,但 JustSyn 在協助企業評估導入時, 最常聽到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老闆們一句很直接的心裡話:
我不是抗拒 AI,我只是要確定:做了看不看得到成效?、這筆錢花得值不值得?
這句話很實在,也說出了大多數企業的焦慮——大家不是不想轉型, 而是不想再踩一次「做了一年、錢也花下去、成果卻看不太出來」的坑。
為什麼今年企業主都在看這項補助?因為它解決的剛好就是「風險」與「成效」兩件事
也因此,2025 最受到企業主討論的補助之一,就是 「114 年度促成 AI 解決方案價值擴散申請作業」。
對企業來說,它不只是一筆補助,而是一個最剛好的時機點: 可以用相對低風險、短週期,在 8–12 週內做出一個真的看得見成效的 AI 專案。
換句話說,這不是「做 AI 看起來很前瞻」,而是 「做完真的能馬上看出差異」 的補助機會。
可以用較低風險、短週期做出「第一個真的看得見成效的 AI 專案」的契機。
JustSyn 趨勢觀察:2025 三大 AI 產業推動變化:都很務實,也很直接
1. 企業不再想做「一年大型專案」,而是希望 8~12 週就看到感覺
在過去一年裡,JustSyn 進到許多企業協助評估導入時,只要聊到時間軸,
幾乎所有老闆都會說:
「不要給我搞一年,我等不下去啦。三個月給我看結果,這才是我要的。」
所以今年的企業在 AI 上的態度非常務實:
- 三個月內要看得到效率提升或成本下降
- 最好有清楚得不能再清楚的指標(例如退貨率、時數、產能)
- 做完能不能複製到第二個據點?第三個據點?
這次補助的架構正好是這種「短週期+看得到成果」的導入模式,
等於提供企業一個低風險的試金石。
2. 多數企業不是不知道 AI,而是不知道「先從哪裡下手」
我們在企業工作坊裡最常被問的,是這種非常生活化的問題:
「我們到底是要從客服開刀,還是從倉儲、產線、門市開始?」
再不然就是:
「我們現在這些資料,真的夠 AI 用嗎?會不會做到一半才發現不夠?」
JustSyn 的經驗是,最穩健的做法是從企業當年的營運 KPI 回推題目,例如:
- 交期壓力大 → 看排程、檢驗、換線流程
- 人力吃緊 → 看客服、內勤行政、盤點、對帳
- 客訴偏高 → 看售後、投訴處理、查詢流程
從 KPI 找題目,永遠比「從技術找題目」更穩、更快落地。
3. AI 不只要能做,更要能「複製、擴散」才算真的有價值
現在的企業主問問題已經很直接,像這樣:
「好,就算第一家店做成功,那第二家、第三家能不能照樣複製?」
「做完能不能真的變成公司對外合作的產品?」
因此,今年補助的審查重點,也特別強調:
可複製、可擴散、可商轉。
這與我們在市場看到的企業期待完全一致。
計畫總覽:企業主只需要掌握以下幾個關鍵
補助上限:每案最高新臺幣 300 萬元
補助比例:不得超過總經費 50%(企業需負擔至少一半)
執行期限:最晚至 115 年 3 月 31 日前完成
申請方式:全程線上申請與電子簽章,不收紙本申請
對企業主來說,你可以把這次補助想成:
「用政府的錢分擔一半風險,先做一次 AI 小型驗證。」
補助兩大類型:先搞清楚你站哪一邊(非常重要)
類別一|需求導向(企業主主導的 AI 導入)
適合的企業:
- 營運上有明確痛點(例如:交期、退貨、客服量、盤點壓力)
- 有真實場域可以落地(工廠、門市、倉儲、客服中心)
- 從沒做過 AI,但想嘗試「一次真正有感的導入」
企業主容易遇到的真實問題(以下皆為常見原話):
- 「我們到底要先做哪一題?」
- 「我們資料到底夠不夠?」
- 「三個月真的做得出來嗎?」
- 「現場會不會反對?」
這類補助最貼合這些需求:可以用 2 個驗證情境做快速試點,
又能拿到補助降低風險。
類別二|解決方案產品化(AI 新創或系統商主導)
適合的業者:
- AI 新創、資服業者、系統整合商
- 已經有 AI 產品雛型,需要跨 2 家企業驗證與產品化調整
企業端常見的真實問題:
- 「我們能不能用這次專案,搶先體驗新產品版本?」
- 「可以用補助降低導入成本嗎?」
- 「如果未來要全面導入,我們能不能先用這個案子確定可行?」
審查委員真正會看什麼?(千萬不要只有包裝)
1. 計畫內容(佔 50%)
- 痛點描述是否像真的在實際場域會發生的事,而不是包裝性空話
- 驗證情境是否具體、有可行性
- 指標是否量化,而不是「預期會變好」這種模糊字眼
2. 執行能力(佔 15%)
- 團隊是否做過類似專案
- 是否明確寫清楚誰負責什麼
- 對資料與資安的基本處理方案是否到位
3. 推動效益(佔 35%)
- 成果能不能用數字證明
- 可不可以複製到其他部門或其他據點
- 有沒有擴散價值,不只是服務一家公司
給企業主的三項最重要建議
1. 題目一定要選「企業真的在痛」的,而不是外面看起來很亮的
在實際走進企業的會議室時,JustSyn 很快就能感覺到大家真正焦慮的是哪一塊。
那些真正的痛點,通常不是什麼高深的技術問題,而是每天都在壓著團隊喘不過氣的指標。
比方說,某零售主管在週會上就很直白地說過:
「客服真的快撐不住了,你去現場看一下就知道。如果這一題不先救,我們後面什麼流程改善都推不動。」
另一家電商的營運長也曾坦白表示:
「退貨量這樣增加,我們的獲利全部被吃掉。不先把這件事處理好,其他專案看起來再漂亮也只是紙上談兵。」
這些對話沒有任何技術名詞,卻非常清楚地指出了:
哪一題如果不解決,整家公司今年都不會好過。
我們在專案裡看到一個很一致的現象:
題目越貼近這種「每天會被拿出來講」的痛點,團隊就越願意投入,
也越容易在短期內做出實際看得到的差別。
2. 驗證情境愈早想愈好,最好在專案第一天就把方向講清楚
題目選好之後,下一個關鍵問題其實不是「技術能不能做」,而是:
「我們最後要靠什麼來判斷,這件事有沒有做好?」
如果這個問題沒有在一開始說清楚,後面的狀況往往就會變成:
指標一直改、報表一直重做、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版本的「成果想像」。
相反地,只要一開始就把驗證情境定清楚,專案的推進會順暢很多。
常見而且實用的做法包括:
- 導入前 vs 導入後:看效率、工時、錯誤率、退貨率有沒有改善
- A 工廠 vs B 工廠:同一流程在不同場域能不能複製成功
- 實驗門市 vs 控制門市:顧客反應、同仁負擔有沒有明顯差異
重點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大家是不是都知道,最後要用哪一組差異來說服自己、說服審查委員、說服公司裡的其他人」。
從 JustSyn 的角度看,第一步選題是方向,第二步驗證情境就是速度。
方向對了、速度有了,後面的細節才有調整空間。
3. 合作夥伴要找「聽得懂你產業」的,而不是只會講技術的人
很多企業主在談起過去的導入經驗時,都說過類似的一句話:
「我不是要最炫的 AI,我是要最懂我流程的人。」
技術可以很漂亮、簡報可以做得很完整,但如果對產線現場、門市日常、
客服節奏沒有感覺,再厲害的模型也很難真正落在每天的作業流程裡。
那些最後能把 AI 專案做完、做好、做穩的團隊,通常具備幾個共同特徵:
- 聽得懂你講的「痛點」在流程圖上的哪一段
- 願意陪著你把資料、流程拆開來看,而不是只談技術名詞
- 知道現場的人在哪些點會卡關,提早幫你想好替代做法
所以挑合作夥伴的時候,一個很簡單的檢查方式是:
看對方能不能把你的流程講得比你還清楚。
JustSyn 在這點上非常堅持,因為我們看到太多例子證明:
能落地的合作夥伴,永遠比會說技術術語的夥伴重要得多。
補助不是目的,而是讓企業「低風險試轉型」的最好機會
企業主真正不怕 AI。怕的是做一做看不到結果,浪費時間與資源。
這次補助提供的,是一個:
- 風險可控(政府分攤 50%)
- 時間明確(3 個月看成果)
- 對未來 AI 佈局有指標性
若你今年正打算推動第一個 AI 導入,這是一個非常適合啟動的時機點。
若您的企業正思考題目設定、跨域合作、或補助計畫的策略規劃,歡迎加入
JustSyn 補助情報官方 Line@
取得研究觀點與案例分享。我們定期釋出補助趨勢解析與申請提醒,協助企業在年度初期即掌握方向。
註:本文為 JustSyn 研究觀點之專業報導,非官方公告;實際申請規定以各主管機關公告為準。
#AI導入 #AI轉型 #企業AI #AI補助 #AI場域導入 #PoC驗證
#企業數位轉型 #AI產品化 #AI擴散 #AI落地 #JustSyn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