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驟的進化:Jenny 的企業治理風控 SOP
十九年壽險業務養成,從「接觸、需求、提案、疑慮、成交、回饋」六大步驟出發,疊代成企業風控治理模型,讓應變不再停留在文件,而是能落地的日常。
從保險業務到企業顧問的思維躍遷
「以前在賣保單,我們有一套六大步驟流程:接觸客戶、引發需求、提出方案、處理疑慮、完成成交、追蹤回饋。」
Jenny 笑著說,「沒想到多年後,我發現這套流程其實可以直接『升級』成企業治理的 SOP。」
她不再只專注於一張單,而是把整套流程,轉化為企業風控的方法論,讓風控成為企業能主動運作的「肌肉」。
六步驟 × 企業治理的疊代版
① 接觸 → 情境盤點
業務時代,她會主動接觸潛在客戶。如今,她走進企業,先做的不是推銷,而是盤點情境。
「你最怕什麼?」她會問。停電?物流?資安?她要先知道企業真正的痛點在哪裡。
② 需求 → 風險排序
保險業務要引發需求,而在企業端,她把需求變成「風險排序」。不是每個風險都要處理,而是要知道哪一個最先會致命。
③ 提案 → 應變設計
保險顧問會提出保障方案,而 Jenny 現在設計的是「應變方案」。
像是替代供應商名單、緊急通報流程、客服話術庫。這些比保單更能直接影響企業的存續力。
④ 疑慮 → 成本共識
企業主的疑慮通常是:「這樣做要花多少?」
她用數字說服:少一份演練,可能多一筆違約金;多一份備援,可能少一場停擺。
⑤ 成交 → SOP 落地
業務成交是一張保單,風控顧問的「成交」,是 SOP 真正能跑得動。
她要求團隊演過、寫下、驗證,才算完成。
⑥ 回饋 → 指標追蹤
業務要追蹤客戶滿意度,風控顧問則建立 KPI:幾小時內恢復?能承受多少營收中斷?這些數字,才是韌性是否被驗證的依據。
案例:把「成交」變成「演練」
一家跨境電商公司,原本把風控文件當作「政策檔案」鎖在櫃子裡。Jenny 介入後,要求他們「成交不是簽字,而是演練」。
她設計模擬:物流中斷三天、伺服器掛掉四小時。演練過程,團隊才發現原本的流程根本跑不動。
半年後,經過三次調整,他們在一次真實的物流延遲中,依然準時交貨。CEO 在會後說:「這才是真正的成交。」
從銷售思維到治理思維
Jenny 總結:「業務的六大步驟,不只是賣保單的話術,而是一套人性化的治理流程。接觸對應盤點、需求對應排序、提案對應應變、疑慮對應共識、成交對應落地、回饋對應追蹤。這讓風控不是冰冷的制度,而是可以被理解、被操作、被驗證的日常流程。」
願景:讓企業把風控說成白話
Jenny 的願景是:讓企業主在會議室裡,可以像講業務流程一樣,用白話描述自己的風控流程。
當風控不再只是文件,而是團隊成員都能說、能演、能跑,才真正算「文化」。
風控不是要避免所有危機,而是要讓 SOP 在危機中跑得動。
The Expert Studio|打造個人 IP
若你正在思考如何把專業轉譯成可被理解與信任的品牌故事,歡迎在 Line@ 與我們交流。
本專訪內容為受訪者個人經驗與觀點分享,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形式之保險、投資或法律建議。讀者應依自身情況評估風險與決策,The Expert Studio 與受訪者不對依據本文所採取之行動承擔任何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