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保單的邊界:Jenny 的企業風控轉身之路

十九年壽險底蘊,將保險思維昇華為企業存續力設計,專注打造「策略型風控顧問」品牌

Jenny|企業風控顧問 人像照

電話響起的那一夜

「訂單掉了七成,貨卡在倉庫,客服訊息爆滿……我們的保單,到底能幫什麼?」

疫情高峰時,一位老客戶帶著顫抖的聲音求助。Jenny 靜默三秒。十九年來,她看過保單帶來的安心與理賠,但這一次,她清楚:賠錢救不了交期、救不了薪水、救不了信任。

那一夜,她知道自己要翻譯一種新的語言,從保險的補償邏輯,走向企業的存續設計。

初心:從病房的選擇權到企業的生存權

Jenny 入行的起點很單純。大三時的校園博覽會,讓她踏進保險業。第一批客戶,是一起打工的朋友。

真正讓她體會保險力量的,是母親的重症。因為有妥善的保單,母親能住單人病房,父親能專心照護,而家計不至於崩潰。

「保險讓我們有選擇。」她說。那時候,她立志把「保障」做到極致。多年後,她走進企業董事會,才發現:從家庭到企業,守護的單位不同,但核心都是選擇權——活下去的選擇。

保單的邊界:當裂縫浮現

她陪企業做火險、僱主責任險、員工團保,以為保障足夠。直到疫情,裂縫被照亮:

  • 航班延誤,貨卡在港口
  • 系統當機,客服全線停擺
  • 訂單銳減,現金流繃緊
  • 關鍵員工染疫請長假

客戶無奈地說:「我們不是沒有保險,但這些問題,保險沒法處理。」

Jenny 頓時明白:保單能補錢,企業卻需要買到時間。這份衝擊,成了她轉身的催化劑。

方法:三個關鍵工具

Jenny 把保單當基礎,打造一套「不中斷營運」的顧問框架。

一、風險地圖

她只問三題:會不會發生?發生會多痛?能撐多久?

答案被整理成一張「風險地圖」,把機率、影響與現金流壓力量化。紅點最深的,就是董事會應先解的題。

二、保單健診

她帶客戶翻開每張保單:哪些情況其實不賠?自負額會不會壓垮現金流?保額和實際曝險差多少?

這是「保單的體檢」,確保該賠時,能快、準、到位。

三、情境模擬演練

文件不等於準備。她要求企業實際演一次。模擬停電兩小時:誰先通知誰?備用電力多久能啟動?客服怎麼安撫?

一次演練,勝過十份計畫。因為能演得出來,才算準備好。

案例:買回來的 48 小時

南部一間製造廠,因主要供應商延遲一週,違約金可能高達七位數。

在「風險地圖+保單健診+情境演練」流程下,他們啟動替代料供應、優先客戶通知與交期協商。

延遲縮短為兩天,違約金大幅降低,最關鍵的客戶留住了。董事長鬆了一口氣:「原來不中斷,是能設計的。」

定位:策略型風控顧問

Jenny 不再只是保險顧問,而是企業的「策略型風控顧問」。

  • 從補償到預防:不等風險發生才賠,而是提前演練。
  • 一頁決策:用風險地圖,讓 CEO 十秒就能排優先。
  • 制度變文化:把流程寫進日常,讓應變成為肌肉記憶。

願景:守住交期與信任

「企業最怕的不是賠錢,而是交不出貨、發不出薪水、守不住信任。」Jenny 要做的,不只是顧問,而是一個幫企業在變局裡依然存續的策略夥伴。

保單能補錢,制度能保交期;真正把公司撐過去的,是可被驗證的流程。

The Expert Studio|打造個人 IP

若你正在思考如何以專業建立穩健的品牌敘事,歡迎透過 Line@ 與我們交流。

前往 Line@ 聯繫我們

免責聲明:
本專訪內容為受訪者個人經驗與觀點分享,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形式之保險、投資或法律建議。讀者應依自身情況評估風險與決策,The Expert Studio 與受訪者不對依據本文所採取之行動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關鍵字:企業風控、SOP、保險顧問轉型、企業治理、風險管理、策略型顧問、Jenny 專訪、The Expert Studio、永續經營、組織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