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創新趨勢顯示——補助只是起點,市場才是目的地
根據 OECD《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utlook》與世界經濟論壇(WEF)2025 年創新報告指出,
全球超過 60% 的研發資金雖來自政府補助,但真正能創造市場價值的比例僅約三成。
這顯示:技術成果若無法轉化為市場應用,再多的研發投入也難以形成長期競爭力。
JustSyn 長期觀察台灣企業的創新執行現況,
發現多數企業的挑戰不在研發,而在於「成果驗證後的市場策略空窗」。
因此,如何從補助階段就佈局市場導向,成為企業持續創新的關鍵課題。
一、從補助階段設計市場導向:企業該如何提早布局
PwC《Global Innovation Survey》指出,
能成功將補助成果商業化的企業,都有一個共同點:
在研發計畫設計階段就設定明確的市場假設與驗證策略。
JustSyn 建議企業在計畫書撰寫階段,導入以下三個「市場關鍵檢核」:
- 1️⃣ 市場問題明確化: 是否能以客戶痛點或產業缺口定義研發目標?
- 2️⃣ 商業化假設建立: 補助成果未來的應用對象、收費模式或價值鏈位置為何?
- 3️⃣ 檢證路線設定: 是否有具體的實驗、試點或合作對象來驗證假設?
若企業能在申請時就納入這三項設計,
補助不僅能加速研發,更能成為企業驗證市場策略的「低風險試驗場」。
二、成果驗證:技術成熟不等於市場成熟
MIT《Innovation Pathways Report》指出,
全球僅有約 35% 的技術創新能跨越「技術成熟 → 市場採用」的鴻溝。
JustSyn 建議企業在補助執行階段就導入「成果價值化驗證」機制,
以四層檢核研發成果的商轉潛力:
- 技術成熟度(TRL): 技術可行性與重現性。
- 應用成熟度(MRL): 是否已有具體應用案例或合作測試場域。
- 商業成熟度(CRL): 是否可定義營收模型或客戶轉換流程。
- 組織成熟度(ORL): 是否具備內部支援與跨部門協作能力。
若企業能在成果報告中明確呈現這四項成熟度,
不僅能提升審查評分,也能讓外部投資者快速理解成果價值。
三、成果轉譯:讓技術聽得懂、看得見、買得動
多數企業在補助結案後,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好」,
而是「外界看不懂」。
JustSyn 建議將成果報告轉譯為能被不同對象理解的三層內容:
- 內部層: 對內部團隊,明確定義可持續研發的關鍵能力。
- 產業層: 對供應鏈或合作夥伴,展示具體應用與量化效益。
- 市場層: 對潛在客戶,以案例或情境故事呈現技術價值。
這樣的內容轉譯不僅能提高外部理解度,
也讓企業能在不同場域(論壇、簡報、投資說明)靈活運用成果資料。
四、建立外部信任:從可驗證成果開始
McKinsey 的研究指出,企業在研發成果公開透明化後,
其投資信任度與合作機會平均提高 38%。
建議企業不必追求大量曝光,而應從「可查證的真實成果」開始累積信任:
- 📄 建立成果摘要專頁: 將補助成果以一頁式文件或簡報形式公開於官網。
- 🤝 跨單位成果展示: 若成果應用於客戶或供應鏈,與合作夥伴共同展示成果。
- 🎙️ 參與專業論壇: 以案例分享形式參與研討會或產業交流會。
- 📢 內容延伸應用: 將補助報告改寫為市場導向文章、成功案例或訪談摘要。
這些具體行動能逐步形塑品牌信任與外部認可,
為未來申請新計畫或開拓國際市場奠定基礎。
五、行動建議:讓補助成為企業創新的加速器
JustSyn 的研究歸納出「補助 → 驗證 → 商轉 → 市場」四階段循環模型,
若企業能持續在每階段優化,就能讓補助計畫從一次性資金轉為永續策略。
- Step 1: 以市場問題為核心設計研發目標。
- Step 2: 在補助執行中導入成果驗證與外部回饋。
- Step 3: 將研發成果轉化為市場語言與實際應用案例。
- Step 4: 建立公開信任機制,形成長期市場信譽。
最終目標不是補助結案報告的完成,而是讓「研發成果能被市場採用」。
這正是企業能持續成長、並被市場長期記住的關鍵。
若希望獲取更多實務案例,歡迎加入
JustSyn 補助情報官方 Line@,獲取最新觀察與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