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補助不是填表,而是一場策略思考
JustSyn 在長期輔導企業申請政府研發補助的過程中觀察到,
許多中小企業在「技術力」上毫不遜色,
但卻在申請流程中頻頻受挫。問題往往不在「實力不夠」,而是忽略了補助申請本身的邏輯——
它不只是填表格或交資料,而是一場結合策略、結構與說服力的專案提案。
以下是 JustSyn 依據歷年輔導經驗與審查委員意見所整理的五大常見錯誤與具體改善策略,
幫助企業在下一輪申請中,真正「寫給審查委員看懂」。
錯誤一:專案目標模糊,無法量化成果
許多企業在撰寫申請書時,只描述「希望開發新產品」或「導入智慧製造」,
但未明確說明 要達成什麼具體成果、在什麼時間內、用什麼指標衡量。
審查委員最怕看到「動機很強,但方向不清」的提案。
✅ 改善建議:
– 用「量化成果」取代口號,例如:「降低生產報廢率 20%」、「提升產線效率 15%」。
– 以 Milestone 方式呈現專案階段性成果,明確對應時程與預算。
– 搭配技術 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評估,顯示技術成熟度。
錯誤二:過度著重技術,而忽略商業化路徑
很多企業投入研發多年,但申請補助時仍只強調技術突破,而未說明「成果如何轉化為市場價值」。
審查委員會將研發補助視為「公共投資」,因此最在意的是「市場回報」與「產業連動效益」。
✅ 改善建議:
– 在計畫書中加上簡易「商業模式圖」或「市場滲透策略」。
– 提供具體合作夥伴(如供應鏈、客戶名單)或市場驗證數據。
– 若已完成試產或技術驗證,可附上測試報告或客戶回饋摘要。
錯誤三:財務與資源配置不合理
JustSyn 分析發現,有近三成的退件案是因「預算比例不當」——
例如將超過 70% 的經費放在人事費用,卻忽略測試、驗證或市場推廣。
審查委員會會質疑:「這個專案能否真的完成?」
✅ 改善建議:
– 保持研發、人事、驗證、外包支出比例平衡(建議 50:20:20:10 為參考)。
– 將資金用途明確對應專案階段,如「階段一:技術開發」、「階段二:測試與調校」。
– 若有外部合作單位,應附上明確角色分工與契約草案。
錯誤四:未對應政策主軸與產業趨勢
每年補助審查都有政策優先主題,例如 2025 年的焦點包括 AI 智慧應用、淨零碳排、半導體材料、醫療科技。
若計畫內容未呼應政策方向,即使技術優秀,也容易被評為「不在政策主軸內」。
✅ 改善建議:
– 在開頭段落中直接點出政策對應性,如:「本計畫呼應國發會 2025 智慧製造藍圖」。
– 引用最新政府報告或產業數據,證明專案具政策連動性。
– 若跨領域(如 ESG + 製造),要明確說明整合價值,而非僅羅列名詞。
錯誤五:未建立內部補助管理制度
很多中小企業申請一次後就停下來,沒有形成長期的補助追蹤制度。導致資訊斷層、經驗流失,或重複犯同樣錯誤。
JustSyn 實務上建議,應將補助納入企業經營的一部分,而非「臨時任務」。
✅ 改善建議:
– 建立年度「補助申請計畫表」,整合各部門需求與時程。
– 指派專責人員或跨部門小組負責申請追蹤。
– 使用工具(如 Notion、Airtable)記錄歷次申請內容、審查意見與改善結果。
實務觀察:從退件案例到成功申請的關鍵轉折
JustSyn 曾輔導一家電子零件製造商,連續兩次 SBIR 申請落選。
問題並非技術不足,而是計畫書過於技術導向、缺乏市場面敘述。
第三次申請時,我們協助企業:
- 將技術成果量化為「市場潛在收益」;
- 導入 ESG 元素,強調節能減碳效益;
- 取得合作供應鏈的合作意向書之實質佐證。
結果成功獲得補助核定,並與國際客戶展開試單合作。
案例顯示:「補助申請不是技術競賽,而是策略溝通」——懂得以政府與產業角度說故事的企業,更容易被看見。
用制度化思維對待補助
政府補助是企業策略成長的重要槓桿,但唯有將申請流程制度化、策略化,才能持續提升成功率。
中小企業若能結合內部專案管理、市場分析與政策對應,將能把補助從「一次性資源」轉化為「長期競爭力」。
想持續追蹤最新政策動態與實務案例,可加入 JustSyn 補助情報官方 Line@,
獲取每月最新研究觀點與審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