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Syn 研究觀察報告|審查制度分析組

 

補助申請的關鍵不在文件,而在思維

JustSyn 研究發現許多企業在申請補助時,雖投入大量時間撰寫文件,卻忽略了最重要的問題——
「這份計畫書是寫給誰看、要說服誰?」。

從審查委員的角度來看,一份成功的補助提案,關鍵不在於文字多麼華麗,
而在於能否清楚回答五個核心問題。以下是 JustSyn 整理出的
審查委員最關注的五大評估指標,同時附上可操作的撰寫建議。

指標一:政策連動性(Policy Relevance)

補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服務於國家產業政策與發展藍圖。若提案與政策方向脫節,
即使技術優秀,也可能被列為低優先審查。

撰寫建議:
– 開頭段落明確對應政策方向,例如:「本計畫呼應經濟部智慧製造推動方案」。
– 引用政府公開文件(如白皮書、產業策略報告)佐證政策一致性。
– 若為跨領域案(如 ESG + AI),需明確界定如何產生「政策乘數效應」。

指標二:創新性(Innovation Value)

審查委員會評估創新時,不只是看「新技術」,而是看這項研發是否能
創造新價值、解決既有問題、或重構產業鏈效率

撰寫建議:
– 以 TRL(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呈現技術成熟度,並說明突破點。
– 附上現有替代方案比較,凸顯創新差異性。
– 若為服務業,可用「流程創新」或「數據應用模式」展示創新性。

指標三:可行性(Feasibility)

技術構想再好,如果執行計畫不切實際,仍會被視為高風險提案。
審查委員關心的不是夢想,而是「這個團隊能不能做得到?」。

撰寫建議:
– 明確標示階段目標與時程表,建議採 Gantt 圖(甘特圖)呈現。
– 清楚說明人力配置、專案管理機制與外部協力單位。
– 若已有先期成果或試驗數據,務必附上佐證,強化可信度。

指標四:產業效益(Industrial Impact)

政府補助最終目的是「帶動產業升級」。委員會會評估:這個專案能否讓產業鏈受益?能否擴散?
是否能產生新的就業或市場價值?

撰寫建議:
– 具體說明產業應用場景(上游/下游/關聯產業)。
– 用數據預估產業帶動效益,如成本下降比例、產能提升幅度、潛在市場規模。
– 若能提出產業夥伴意向書或合作備忘錄(MOU),將大幅加分。

指標五:永續性與延續性(Sustainability)

審查委員重視補助結束後,企業是否能持續維運成果。換言之,
政府資金只是「起跑槍」,企業必須展現後續自主推動的能力。

撰寫建議:
– 說明補助後的商業化策略或技術擴散計畫。
– 若專案涉及 ESG,明確說明如何融入公司治理與供應鏈永續。
– 強調長期影響力(如人才培育、國際市場布局)。

審查委員的「潛在評估邏輯」

JustSyn 透過回顧多次補助審查會議紀錄與訪談委員發現,
儘管每個計畫書有不同主題,但審查者普遍關注三個潛在問題:

  • 政府投入這筆錢,能否放大公共利益?
  • 這個團隊是否具備執行力與可信度?
  • 成果是否能在產業中擴散或延伸?

企業若能在計畫書中主動回應這三個問題,幾乎等於提前「說中評審心聲」。

結語:補助成功的關鍵在於「對位」

補助申請不只是文件競賽,而是一場「思維對位」——
企業必須理解政府的投資邏輯、政策意圖與審查關注點,才能在評審桌上被認可。

JustSyn 將持續研究審查制度變化,並提供企業專屬策略輔導。
若希望獲取最新補助趨勢、審查觀察與實務案例,歡迎加入
JustSyn 補助情報官方 Line@,定期接收專業洞察。

註:本文為 JustSyn 研究觀點之專業報導,非官方公告;實際申請規定以各主管機關公告為準。
關鍵字標籤:#政府補助 #審查委員 #評估指標 #研發補助 #提案策略 #JustSyn